
為(wei)慶祝中(zhong)國共產黨建黨92周年,迎接第(di)十屆中(zhong)國藝(yi)(yi)術(shu)節(jie),由山東(dong)省(sheng)戲曲藝(yi)(yi)術(shu)發展(zhan)促進會、齊魯晚報、山東(dong)演(yan)(yan)藝(yi)(yi)集團、山東(dong)省(sheng)戲劇(ju)家協會主辦的(de)(de)《弘揚經(jing)典(dian)—李(li)軍京劇(ju)交響演(yan)(yan)唱會》和傳(chuan)統京劇(ju)《紅鬃烈馬》演(yan)(yan)出,將(jiang)于(yu)2013年7月1日(ri)至2日(ri)在(zai)山東(dong)劇(ju)院舉辦,此次演(yan)(yan)出的(de)(de)新聞發布會昨(zuo)日(ri)在(zai)濟南召開。
李(li)軍(jun)京劇交(jiao)響(xiang)演唱會(hui)分為“傳統經(jing)典”、“紅(hong)色(se)經(jing)典”、“古風新姿”三(san)個版塊(kuai)(kuai),其中,第三(san)板塊(kuai)(kuai)《鄭板橋》選段曾(ceng)獲93年梅蘭(lan)芳大(da)賽(sai)金獎。這次演出(chu)不僅(jin)是(shi)李(li)軍(jun)向(xiang)哺育滋養他成長的(de)山東老家人民的(de)一(yi)次匯報,也是(shi)他的(de)“圓夢”演出(chu)。
“交響樂與京(jing)劇的融(rong)合無(wu)論是在演出形式上(shang)還是唱腔上(shang),對(dui)我(wo)而言都是一(yi)種新的嘗試(shi)”。李軍說,此(ci)次京(jing)劇交響“混搭”演唱會(hui)將邀請上(shang)海、北京(jing)、天津以及省(sheng)內一(yi)批(pi)著名戲(xi)曲(qu)學(xue)家齊聚一(yi)堂,傾情獻藝。演唱會(hui)由趙保(bao)樂、李叢叢主(zhu)持,著名指揮家王永(yong)吉將執棒交響樂伴奏。群星薈萃成為演唱會(hui)一(yi)大看點。李軍還將在將表演現場(chang)同時揮毫、擊鼓,挑戰唱腔、首腦(nao)與身姿(zi)的配合度。這也是京(jing)劇舞臺(tai)上(shang)迄今為止無(wu)人(ren)嘗試(shi)的一(yi)絕。
簡介
李軍,一級演(yan)員,工老生(sheng)。男,漢族。上海京(jing)劇院(yuan)優(you)秀老生(sheng)演(yan)員。先后畢業于中國(guo)戲曲學院(yuan)和(he)首屆中國(guo)京(jing)劇優(you)秀青年(nian)演(yan)員研究生(sheng)班。
李(li)軍就讀大學(xue)時(shi)曾受教于(yu)葉蓬、王世續、劉盛通(tong)、李(li)世霖、傅(fu)德威等名師,后又(you)拜(bai)梁(liang)慶云、馬長(chang)禮、李(li)鳴盛為師;近年來(lai)又(you)得到汪正華先(xian)生的悉心(xin)指教。
李(li)軍專工余派(pai)、楊(yang)派(pai)老(lao)生(sheng),他基(ji)本功(gong)扎實,嗓音條件(jian)較好,唱腔動聽、吐字(zi)清晰;同時,他又有良好的駕馭角色的能力。表演大(da)方、做功(gong)細膩、臺(tai)風優雅,深受(shou)戲迷(mi)和(he)觀(guan)眾的喜愛,是當(dang)今(jin)京(jing)劇舞臺(tai)上影響甚廣的青年老(lao)生(sheng)演員。
擅演劇目(mu)有《漢宮驚魂》、《失·空·斬》、《四郎(lang)探母(mu)》、《紅(hong)鬃(zong)烈馬(ma)》、《大(da)·探·二》、《楊(yang)家將》、《伍子胥》、《群·借·華》、《打金磚(zhuan)》、《洪羊洞》、《鄭(zheng)板橋》、《捉放曹(cao)》、《珠廉寨(zhai)》、《打漁殺家》、《甘露(lu)寺》、《秦瓊賣(mai)馬(ma)》、《宋江題詩》、《擊鼓(gu)罵曹(cao)》、《烏盆記》等(deng)。新(xin)編(bian)(bian)京(jing)劇《野豬林》、《白蛇傳》、《扈三娘與王英》、現代(dai)京(jing)劇《沙家浜(bang)》、《智(zhi)取(qu)威虎山》等(deng)。新(xin)創劇目(mu)有新(xin)編(bian)(bian)歷史京(jing)劇《鄭(zheng)板橋》、新(xin)編(bian)(bian)神話京(jing)劇《寶(bao)蓮燈》、新(xin)編(bian)(bian)京(jing)劇《大(da)唐貴妃(fei)》、京(jing)劇《梅妃(fei)》、現代(dai)京(jing)劇《熱(re)血悲情》、現代(dai)京(jing)劇《生死界(jie)》等(deng)。所(suo)著的學術論(lun)文(wen)有《京(jing)劇行腔藝(yi)術與道家精氣銳》。
1991年(nian)(nian)以《擊鼓(gu)罵曹》獲全國(guo)中(zhong)青年(nian)(nian)京劇(ju)演(yan)員(yuan)電視大(da)獎(jiang)賽最佳表演(yan)獎(jiang);1993年(nian)(nian)以《烏盆記》、《鄭板橋》獲梅(mei)蘭(lan)芳金(jin)獎(jiang)大(da)賽(生角組)“金(jin)獎(jiang)”;1996年(nian)(nian)被評為第(di)二屆“中(zhong)國(guo)京劇(ju)之星”;2001年(nian)(nian)以《宋江題詩》獲全國(guo)京劇(ju)優秀青年(nian)(nian)演(yan)員(yuan)評比展演(yan)榮譽獎(jiang)。
王永吉,1947年生于上海(hai)。上海(hai)音樂學院附(fu)中小提琴專業畢業,后師(shi)從于黃曉同教授深(shen)造指(zhi)揮藝術,以優異成績畢業于上海(hai)音樂學院作曲指(zhi)揮系(xi)。1969年起擔(dan)任(ren)上海(hai)京劇(ju)(ju)院"海(hai)港"劇(ju)(ju)組樂隊指(zhi)揮。1977年起任(ren)上海(hai)電影樂團常任(ren)指(zhi)揮,首(shou)席指(zhi)揮。曾為(wei)上百部(bu)故事影片(pian),美(mei)術片(pian),及千余集(ji)電視(shi)劇(ju)(ju)音樂錄音擔(dan)任(ren)指(zhi)揮,被譽為(wei)"銀(yin)幕上出現名字(zi)最多"的(de)人。
1998年(nian)以訪問(wen)學者身份赴美(mei)國(guo)(guo)芝(zhi)加哥交(jiao)響樂團學習(xi)進(jin)修,并得到著名指(zhi)揮(hui)家(jia)但(dan)尼(ni)爾·拜倫鮑姆(mu)的支(zhi)持與(yu)教誨。在耶(ye)魯大(da)學的教學與(yu)指(zhi)揮(hui)樂隊演出得到巨大(da)的反響。多次與(yu)芝(zhi)加哥獨奏(zou)獨唱(chang)演出小(xiao)組,美(mei)國(guo)(guo)鋼琴家(jia),阿根廷鋼琴家(jia),日本、韓(han)國(guo)(guo)小(xiao)提琴家(jia)合作舉(ju)辦音(yin)樂會(hui),受(shou)到國(guo)(guo)內(nei)外專家(jia)的好評。
指(zhi)揮(hui)香港小交(jiao)響(xiang)樂(le)團(tuan)(tuan)(tuan),上海交(jiao)響(xiang)樂(le)團(tuan)(tuan)(tuan),上海歌(ge)劇(ju)院交(jiao)響(xiang)樂(le)團(tuan)(tuan)(tuan),哈爾濱歌(ge)劇(ju)團(tuan)(tuan)(tuan)交(jiao)響(xiang)樂(le)團(tuan)(tuan)(tuan)等演出(chu)的交(jiao)響(xiang)音樂(le)會及(ji)歌(ge)劇(ju),使其指(zhi)揮(hui)藝術更臻完(wan)美及(ji)富(fu)有個(ge)性。同時指(zhi)揮(hui)上海民族樂(le)團(tuan)(tuan)(tuan)赴新加坡、臺灣、香港等地的演出(chu)也頗獲(huo)贊譽(yu)。
王永吉的(de)(de)指揮(hui)思(si)路(lu)敏捷、干練、簡明,揭示作品的(de)(de)內涵(han)有其獨特的(de)(de)見解(jie)。
2001年12月,出任上(shang)海民族樂團藝術總監。
2010年4月,出(chu)任上海文廣民族樂團的藝(yi)術(shu)總監兼指揮(hui)。
劉桂娟,生于1965年(nian)(nian),天津市(shi)人。1975年(nian)(nian)考入天津市(shi)戲曲(qu)學校,1981年(nian)(nian)畢業,工(gong)青衣(yi),兼學花旦和刀馬旦。《玉堂春》、《昭君出塞》、《梅玉配(pei)》等流派、風格迥(jiong)的劇(ju)目,她演來均能駕輕(qing)就熟,絕不雷同。后潛心鉆研(yan)程派藝術,得名(ming)宿陶漢祥提攜,親(qin)授其《六月(yue)雪》、《荒山淚》等劇(ju)目。
1986年(nian)拜著名京劇表(biao)演(yan)藝(yi)術(shu)家李世濟為師,學演(yan)了《紅鬃烈馬》、《陳三(san)兩》等劇。她(ta)善于體驗不同角色的(de)內(nei)心世界,并以(yi)各(ge)種相(xiang)應手段貼切的(de)表(biao)達出來,具有很強的(de)藝(yi)術(shu)感(gan)染力。她(ta)曾榮獲1987年(nian)全(quan)國(guo)青(qing)年(nian)京劇演(yan)員電視大選賽最佳表(biao)演(yan)獎。
1999年(nian),《戲(xi)劇電(dian)影報·梨園周刊(kan)》主辦“評說五小(xiao)(xiao)程旦(dan)”活動。李海(hai)燕、張火丁、遲小(xiao)(xiao)秋、李佩(pei)紅、劉桂娟(juan)榮獲“五小(xiao)(xiao)程旦(dan)”稱號。
2000年榮獲文化部全(quan)國京(jing)劇優(you)秀青(qing)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。
2001年全國(guo)青(qing)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表演獎(jiang)。
天津(jin)青(qing)年京劇(ju)團(tuan)程派(pai)青(qing)衣,國家(jia)一級演員。
史依弘,上海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,工(gong)旦角。1972年生,出生于上(shang)海。畢業(ye)于首屆中國京(jing)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(sheng)班。先(xian)后師從張(zhang)美娟、于永華以及戲曲聲樂專家(jia)盧(lu)文(wen)勤等(deng)。史依弘由(you)武旦(dan)開蒙,后潛(qian)心研究梅派(pai)藝術,成(cheng)為文(wen)武兼(jian)擅(shan),風(feng)格鮮明,具有時(shi)代(dai)特(te)色的(de)新一(yi)代(dai)京(jing)劇演員。擅(shan)演劇目有《楊門(men)女將(jiang)》、《白蛇(she)傳》、《霸王別姬》、《貴妃(fei)醉酒》、《昭(zhao)君(jun)出塞》、《杜鵑山》、《沙家(jia)浜》、《紅燈記》等(deng)。
第十一屆梅花獎得(de)主,1982年考入上(shang)海(hai)市戲曲學校京(jing)劇班,習京(jing)劇武旦(dan),受教于著名京劇演員、教育家張美娟(juan)。在校(xiao)期(qi)間,史敏即以扮相亮麗,基本功(gong)扎實而嶄露頭角,為(wei)該(gai)校(xiao)尖子生。1986年(nian),年(nian)僅十(shi)四歲的史敏以《擋馬》一劇(ju)參加上(shang)海戲曲武功電視大賽(sai),在成(cheng)年演員林立的(de)對(dui)手中(zhong)獲取(qu)二等獎(jiang)。后向(xiang)(xiang)戲曲聲樂專家盧文勤學(xue)習(xi)發聲方(fang)法(fa),向(xiang)(xiang)文武并重的(de)藝術道路(lu)發展。
1990年(nian)正式進(jin)入上海京劇院(yuan)(yuan),成(cheng)為劇院(yuan)(yuan)重點培養(yang)的年(nian)輕(qing)演員。
1991年,以《火鳳(feng)凰》一劇,參加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榮獲“優秀表演獎”。
1994年,以《扈三(san)娘與王(wang)英》榮(rong)獲(huo)第(di)十一屆中(zhong)國戲劇“梅花獎”和(he)第五屆上海(hai)“白玉蘭”戲劇(ju)表演藝術(主(zhu)角)獎,被(bei)推選為首屆“中國京劇(ju)之星”。
1994年底,在上(shang)海京劇院(yuan)創編(bian)的新編(bian)海派連(lian)臺本(ben)戲(xi)《貍貓換太子(zi)》中,飾演以身殉義的(de)宮女寇珠,再一(yi)次以其全(quan)面(mian)發展(zhan)的(de)藝術(shu)風格,塑(su)造了(le)一(yi)位令(ling)人同情的(de)藝術(shu)形象,該劇(ju)上演后,備受觀(guan)眾(zhong)喜愛,屢(lv)次赴(fu)福建、廣東、北京(jing)、天津(jin)以及香港(gang)、臺灣等地區演出,并拍攝(she)成電視連續劇。
1996年,史依弘(hong)考入由文化部主辦(ban)的首屆“中國京劇優秀青(qing)年(nian)演員研究生班(ban)”,受到了杜近芳、李玉茹(ru)、李金(jin)鴻等京劇藝(yi)術家的(de)指(zhi)點,并且在(zai)(zai)文(wen)藝(yi)理論上得到了系統的(de)學習,使其在(zai)(zai)藝(yi)術修養上取得了長足的(de)進步(bu)。
1999年在畢業匯報演(yan)出的大(da)型神(shen)話劇《寶蓮燈》中飾(shi)演三(san)公主(zhu)。此后(hou)在新現代京劇(ju)《映山紅(hong)》、大型交響京劇《大唐貴妃》中(zhong)擔任主演。并參與了音樂(le)家譚盾的多(duo)媒體音樂劇《門》和《2000Today 》新世紀交響音樂會的演出。 |